滕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滕州实验高级中学

>学校首页>本校资源>笔耕专栏>内容详情

文言虚词 真的不虚

发布时间: 2023-12-06 16:39 发布单位: 滕州实验高级中学 浏览量: 2400 【公开】

    

许多同学一直以为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我只能说,应试教育造成了许多这种假象,它还让你以为高考作文只有一种格式呢!

其实,文言虚词的数量贼多,在文言文中,一般不做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即是文言虚词。它们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而我们平常能用到的,能考到的一般有20个。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一剖析一下20个常用虚词的译法和技巧。

一:然而其所为则与之若乎

1.然

(1)在句首时做连词;转折时翻译成“然而,可是”;顺接时翻译成“然后,于是”。

转折:例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例2,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里然后面的“而”翻译成“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顺接:灵公曰:“善。”然不伐蒲。(这里的“然”翻译成“于是”《史记》)

(2)虽在句首却单独存在,做上文应对之词的。翻译成“是的,对的”,表示赞同。相当于“YES”。

      例: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3)放在名词或动词后,做修饰成分的助词,翻译成“如····的样子;····地”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3:康肃忿然曰。(卖油翁)

(4)作动词时,翻译种类较多,有通“燃”的,咋翻译你懂得;还有翻译成“合适、激起、明白、形成····”的,这些要联系上下文来翻译。

2.而

“而”这个字古人用的比较灵性,什么情况都有可能,这里只说重点。

(1)“尔”,翻译成“你,你的”。

(2)“能”,翻译成“能够,才能”。

     例: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逍遥游)

(3)状语的标志词,放在动词后,相当于“····地”。

例: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4)作为连词时,翻译成一种逻辑关系,可表示并列、顺接、转折假设、因果····这个时候我们只需写译文,不需要赏析,所以只需要记住以下翻译结果:而且/而后、然而、因而、如果····就够了。

3.其

(1)做代词的用法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可翻译成“你、我、你的、这、那、其中·····”

(2)在句首时,往往会引导一个表示诘问、期望、揣度的句子,翻译成“岂不是···难道···大概···”

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揣度)

(3)连词时,表示选择关系或者假设关系。选择时,翻译成“是···还是···”假设时,相当于“如果”。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

(4)做助词,无实意,起到加强形容的作用。

1: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经·邶风)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4.所

“所”常见翻译有三种

(1)“所”后边接任何动词,做助词,且该“所”字结构短语都是名字性的。

1: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2)“所”字前面有“为”,表示被动。

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所”后面和“以”连用,翻译成“····的原因;···的手段”

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5.为:这个字是多音字

1)读四声时,翻译成连词:因为,为了,通常用在句首。

例: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翻译成介词:替、为、给、向、对····后边接名字。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2: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2)读二声时,“为+(所)V”,翻译成“被”。其余没有固定翻译,随文而译,依据后边的宾语而定。

1:做。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2: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3: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4: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这些翻译结构不能拘泥于任何文字,怎么通畅怎么来。

3)通“谓”,翻译成“说”

例: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4)再句末,作用是语气助词。

例:何辞为?(鸿门宴)

6.则翻译结构很简单,总“是”“就”“那么”几个,但是关系比较复杂。

(1)再判断句里,表强调,翻译成“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做连词时,类似于“而”,表示多种逻辑。

表承接:表前后事物有紧密联系,翻译成“就、便”。

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表并列:翻译成“就”,或者干脆不译。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2:入则孝,出则悌。(学而)

表转折:翻译成“可是,却”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表假设:用在前半句,翻译成“如果”;用在后半句,翻译成“那么,就”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与

(1)连词或介词,相当于“和、跟、同、及”等。不再举例。

(2)动词,翻译成“给予、参与、结交、对付······”

例:蹇叔之子与师。(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句末做语气助词,同“欤”,翻译成“啊”

例:其可怪也欤!(师说)

8.之

(1)动词,翻译成“到,前往”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代词,可代一切内容,具体翻译需结合上下文。

(3)结构助词。

A:表示领属关系;或定语后置的标志,表示修饰。翻译成“····的”,或者不译。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B: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音节助词,无意义。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凑成四个字,只起到调整音节的作用,无意义。

9.若

(1)句首,通常和“夫、至”连用,形成“若夫、至若”句首,表示他转。

例: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2)翻译成“你、你们、你的”

   1: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2: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3)连词,表示假设或者选择,翻译成“如果、或者”

表假设: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表选择: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4)翻译成“像,好像”。

   例:背若泰山,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10.乎

(1)介词,和“于”是双胞胎,用法和意思相同。翻译成“于、对于、比、在”等。

(2)句末语气助词,翻译成:

A:一般疑问:吗?B揣度语气:吧?C反问:吗?呢?D感叹:啊!呀!····

(3)词尾缀词,多接在形容词后,翻译成“···的样子;···得”,或者不译。

   例: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二、且因乃矣以何者于焉也

11.且

(1)放在句首,不翻译,相当于“夫”

例:且说那日···(四大名著)

“夫”连用,亦如是。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过秦论)

2)当副词

A:翻译成“将;将要”,后接谓语

例: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B:翻译成“暂且”,后接谓语

   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3: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C:翻译成“尚且”,后接谓语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3)当连词

A:“又···又···;一边···一边···”表并列

   1:且战且退

   2:先先生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中山狼传)

B:“况且;并且”表递进

   例:且君尝为晋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C:“即使”表假设、让步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书博鸡者事)

D:“或者;还是”表选择

   1: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2:岂吾相不当侯也?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12.因

“因”这个词古人用的比较随意,可以使动词、名次,还可以是介词、副词、连词,并且意义还很写意,和字本身的意义已经相去甚远。

(1)做动词

A:沿袭、继承、承接、因袭、遵循

   例: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过秦论)

B:依照,按照

例: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C:顺应

   例: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

(2)做介词

A:凭借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B:由于,因为

   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C:趁机,趁着

   例: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D:根据

   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3)翻译成“于是”

1:霸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2: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屈原列传)

13.乃

“乃”字比较常见,意思也较简单,高考主要考两种意思。

(1)“竟,竟然,却”(表惊讶的转折)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

(2)“才,刚刚”(表示事情来得有点晚)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2: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

还有几种大家比较熟悉的意思

(3)做代词,翻译成“你,你们,你们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4)副词,演绎成“于是,就”

(5)翻译成“是”

 例:吾乃常山赵子龙也。(三国演义)

14.矣

  “矣”字只能表示一种意义,放在句末做语气助词。翻译成“了,啊”等。

既然是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配合整句话所表示的语气即可。可被用在表示推测、肯定、感叹、请求、禁止、疑问等句中。不多说矣。

 

15.以

   这个字考试出现的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做介词,翻译成“拿,把,凭借”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大多学生只会这一个······

(2)做动词,翻译成“认为”

   1: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2: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3)做连词,表示目的,翻译成“来,用来,而”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2:智叟无以应。(愚公移山)

(4)翻译成“因为,由于”,可能是介词,也可能是连词。

   1: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第一个“以”是介词,第二个“以”是连词)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5)做动词,翻译成“使,令”

   例: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16.何

基本只有两种情况。

(1)做代词,翻译成“什么,为什么,哪里,哪,哪个”。但要注意“何”做代词一般是宾语前置,翻译的时候通常要把“何”的内容往前移。

A:什么,为什么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B:哪里

   1: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2: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C:哪,哪个

   1: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隰桑)

   2: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商君书)

(2)做副词,翻译成“多么”。

例:何其壮哉。

(3)很少情况做通假字。

A:通“呵”,翻译成呵斥,谴责。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B:通“荷”,翻译成“负担,负荷”

17.者

“者”字比较复杂,高考常见三种情况。

1做代词,翻译成“···的人、物、事、情况”或者在数字后,指代上文的几种人、事。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

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2做助词,通常在句末,不翻译,但全句语气要体现出来。

A: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例:今者···;昔者···

B:用于名词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1: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C:用在句末,和疑问词配合,表示疑问。

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D:表祈使语气。

例: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3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成“····的·····”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18.于

“于”字一般做介词使用,“在”的意思,但在文言文中海油下边几个特殊情况。

(1)介绍原因,翻译成“由于,因为”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2)介绍涉及的对象,翻译成“对,向”等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2: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3)介绍比较的对象,翻译成“比”

例:冰水为之而寒与水。(劝学)

(4)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翻译成“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1: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9.焉

1)放在句末作为语气助词

A: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可不译。

   例: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毛遂自荐)

B: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如果是在句子中间,表示语气停顿,和“也,者”相似。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2: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3)做代词,相当于“之”,不浪费时间解释了。

(4)做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于此”

=于之,翻译成“在这里”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5)放在句首,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

例: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十则)

20.也

   语气助词,通常放在句末,表示判断、疑问或感叹。

(1)表判断

   例: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其相配合。

   1: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

(3)表感叹

   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4)部分情况放在句中,无意义。

   1:风之积也不厚。(逍遥游)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最后用一句顺口溜总结下20个虚词:然而其所为则与之若乎?且因乃矣以何者于焉也

语文组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主办单位: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鲁ICP备05024170号-1
技术运营支持:山东天喻爱书人现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服务热线:400-1166-112     服务邮箱:service@asred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方式    举报电话:0632-5501722     举报邮箱:tzdjz@163.com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